郑发生同我都是黄埔将校的后人。他曾向我出示其祖父在抗战初期写的一首七绝诗:“狼烟弥漫遍西东,锦绣山河血染红。欲拯元元频拔剑,黄龙直捣乘长风!”
笔力遒劲刚健,豪气干云,颇有当年岳武穆抗金兵的雄风。年过不惑的郑发生从小承继先祖遗风,浸润丹青翰墨20余载,在桂林的黄埔后代中堪称翘楚。最近,民革桂林市委下文,为发挥民革书画艺术人才的作用,组建“桂林民革书画院筹备组”,指定由他任筹备组长,负责“桂林民革书画院”的成立筹备工作。
发生请我到他的艺术会所“翰博堂”中欣赏藏品,看他摊开宣纸,挥毫作画。中锋走笔,含蓄圆润,勾,皴,点,染,擦,笔墨挥洒意到笔到,从他温和的笑脸到清疏的画面,没有一丝火气。
“知足心常惬,无求品自高。”他笑道,“绘画之功力不是一两天可以练就的,佳作也非个人一时冲动俯首即得,文化艺术是靠长期积累的。”
这些年来,发生的求艺之路走来有许多坎坷和艰辛。
上世纪70年代末,发生在中山中学读书,他画的样板戏和参赛作品就常上学校的橱窗。1979年,16岁的他背上画夹到叠彩山写生,见国内外宾客对桂林山水兴趣极浓,心想自己可以通过画桂林山水来与他们交流。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秋天,他在芦笛景区写生时与著名国画大师白雪石不期而遇。年轻人虚心向大师请教画桂林山水的表现手法,得到老先生的嘉许,并意外收藏了白雪石的几张真迹。发生又多次登门向桂林的山水画大师叶侣梅求教,汲取前辈的经验。随后,他报考了国内知名的美术学校,从山水画专业毕业。
“笔墨千古事,得失寸心知。”发生说,画画除了向古人学习,向前辈求教,还须师造化,向大自然学习。前人说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,他这20年来,足迹遍及阳朔、龙胜、资源、兴安,龙脊的梯田、猫儿山的云雾,桂林的新老“八景”俱收入画囊中。尤其是漓江流经阳朔兴坪一带,奇峰万点,山水扑面而至,山势倾斜飞逸,山脉若即若离,山形诡谲怪异,剑戟刀斧,虎踞龙盘,千姿百态凌空而来。真是神来之笔呀!你汲取了山水的灵气,物与我化为一时,方顿悟国画之三昧。像徐悲鸿、李可染、吴冠中、白雪石等大家画的桂林山水,都是心灵与青山绿水交融迸发灵感而得。难怪石涛在湘山寺出家时曾感慨:“不知年来梦,缘何只在山!”
“还有一个秘诀告诉你,收藏与绘画相辅相成。”发生笑道,大凡有成就的画家,多少会珍藏些前贤今人的名作。
他自从意外觅得白雪石的真迹后,就注意收藏。20年来,收藏过明代文征明及其儿子文嘉的作品及印谱,当代大师李可染、陆俨少、程十发、唐云、谢稚柳和区内著名书画家黄独峰、阳太阳、伍纯道、叶侣梅、涂克、马万里等人的作品。因收藏出色,现任广西收藏协会常务理事,桂林收藏家协会副会长。
“你莫小觑了这收藏,收藏与绘画相得益彰!”发生说,为了提高绘画水平,他的收藏以名家字画为主。收藏得有相当的眼力———从古到今有很多的赝品,要想辨别真伪须看大量的原作和手稿,而一般在书本和照片上的作品,与实物差距较大,不一定看得出道道来。阅历多了,自己悉心琢磨,品味研习,眼高手也高,自然便成了丹青高手。
发生的画走的是传统的路子,主攻山水,宗法元代王蒙,明代文征明、董其昌,清代的四王,画风清疏秀逸,意象高远深幽,颇有古韵。
浏览发生的画,仿佛走进一个萧森清疏的世界。流云、幽壑、杂树、奇石、飞瀑、清溪、小亭,远峰迷蒙,近水纡曲,林菲交错,汀绿岸白石桥隐隐,似有古诗“空林绝响”的意境。流动的笔墨,繁简相应的构图,疏落苍古却朗洁的画面,当属“石矶西畔有人家”和“闲敲棋子落窗花”的闲适自得与陶然。
我问发生,这样的景致桂北有么?他笑道,古人说写字写意,绘画也同此理。他画的是自己心中向往的妙境,是智者欲遁世却未离凡尘的居所,是仁者忘机濯足净心的家园,是隐士采菊垂钓悠然望南山白云的山水乐土。
哦,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惘然。周公与发生抚卷而笑,笑声随清风吹过翰博堂。■周公
|